
新闻动态
校长杨庚宇讲授“以党的建设百年经验启迪新时代青年”专题思政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燕京理工学院校长杨庚宇教授于6月11日走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以“党的百年建设历程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主题,为本科生带来一堂深刻而生动的思政课。
从历史纵深阐释党的建设时代意义
“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始终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传家宝’。”杨庚宇校长以党史上的关键节点为脉络,通过大量史料和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校长重点剖析了1929年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历史性突破,强调“正是通过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国革命才找到了正确道路”;讲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以1962年“七千人大会”为例,解读党在挫折中坚持自我革新的勇气;针对改革开放新阶段,通过播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影像资料,阐释“关键在党”的深刻内涵;谈及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则用“八项规定改变中国”“脱贫攻坚尽锐出战”等现实案例,展现党的建设对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党的建设面临‘流量博弈’‘价值多元’等新挑战,”杨校长特别指出,“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优良传统始终是应对风险的核心密码。”他结合高校实际,强调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思想的侵蚀,号召师生从党史中汲取政治智慧。
“沉浸式课堂”激发学生思想共鸣
为增强教学效果,校长创新采用“情景还原+互动研讨”模式。在分析延安整风运动时,他邀请学生朗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原文选段;讨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时,现场展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大数据监督平台的工作流程。这种沉浸式教学让抽象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课堂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校长讲到1941年《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时,用‘共产党员的修养’和我们现在说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对比,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党的自我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现场学生课后分享中感慨。
更引发热议的是课堂设置的“青春之问”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躺平现象与党员先进性是否矛盾”,校长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分组讨论焦裕禄、黄文秀等不同时代党员榜样的选择逻辑,最终得出“党的建设本质上是对人性弱点的超越”的共识。这种苏格拉底式诘问法让现场学生深受触动:“原来党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青年学子畅谈新时代责任担当
课程尾声,杨校长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六点要求作结,现场同学感慨道:“以前觉得党的建设是‘上面的事’,今天才明白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内卷’中守住初心。”还有学生组建了“党史青年说”研讨群,计划围绕课程内容开展系列读书会。
“校长课堂给我们打了样”思政课教师韩老师表示,“下一步要将这种‘大历史观+小切口叙事’的方法推广到日常教学中。”
“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在时代的大课堂中践行。”杨校长在课程最后寄语青年学子,“党的百年建设史告诉我们,越是面对复杂环境,越需要坚守信仰的力量。希望你们从党史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更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回答‘新时代青年怎样行’。”
燕京理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校党政领导班子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在重大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有意义的节点,选取社会热点、学生困点等问题每学期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堂,给学生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同时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身体力行,深入一线,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
文稿:成伟荣
审核:黄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