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暨第五届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燕京理工学院成功举办
12月18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暨第五届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燕京理工学院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燕京理工学院主办,华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防灾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燕京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齐聚一堂,聚焦前沿问题、回应时代命题,重点探讨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现场
燕京理工学院副校长吴汶燕主持开幕式,介绍了与会嘉宾和研讨会的概况,并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吴汶燕教授主持
燕京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朱代春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详细介绍了燕京理工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朱代春书记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背景下举办的,旨在推动思政课与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合,探索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和教学科研提升的新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朱代春书记致辞
研讨会围绕“数字化赋能思政课”与“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两个专题展开。燕京理工学院科技处处长李耀刚教授、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久和教授主持研讨会。
专题报告:赋能思政新动力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作为科技变革的先导力量,正以新理念、新模式加速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战略契机,顺势而为,积极变革、深度融合,从而为数字化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在“数字化赋能思政课专题”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冯培教授以“基于教育数字化3.0时代的思政引领力探究”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冯教授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最新阐述,强调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冯教授指出,数字化、智能化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求思政课教师提升引领力,以适应信息多元和技术迭代的挑战。他指出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以及构建联通共振式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探讨了内容供给的创新,并呼吁教师们在教育数字化的新时代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教育素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冯培教授作专题报告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陈慕菁秘书长以“个性化学习路径与数据驱动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服务”为题,讨论了教育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及其成果,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和数字化赋能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她指出教育行业面临挑战,协同共享是数字化的核心理念,通过知识和数据联合驱动,讨论了教育生态的构建,包括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全面创新,以及如何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来实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陈慕菁秘书长作专题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周晔教授就“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发表了见解。周教授指出,尽管技术作为载体的外在形态不断变化,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始终不变。数字技术的发展,涵盖数据化、智能化、系统化和体验化等方面,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她提出,数字赋能涉及结构、资源和思想等多个层面,要求教育者适应技术发展,创新教育模式,同时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情感交流弱化和价值需求淡化等问题,呼吁在技术发展中坚守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守连教授以“以数字之名,筑思政之魂”为题,讲解了数字技术对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他指出大数据、个性化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时代的潮流,结合各院校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突出了数字化教材、教案、课件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的重要性。他提出需要拓展教育网络空间,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培养新时代的思政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建红教授探讨了“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实践”。王教授介绍了其团队成立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过程和成果,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实际应用于教学和科研。他分享了团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实践经验,包括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数字化教学内容、特色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创新,提到了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知情意信行等多维度评价。
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数字化技术为思政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推动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会议现场
专题发言:探索思政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超出以往的更高要求,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增强数字意识、提升数字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专题”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展开了热烈讨论。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联合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平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素霞教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曹群教授,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海舰教授,防灾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君教授等先后发言,分享了宝贵的教学科研经验和独到见解。
王平教授以“特色思政课程助力学校办学特色”为题进行了发言,介绍了特色思政课程在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的应用情况,指明了这两所学校因历史背景而具有的应急管理基因。他还介绍了“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建设,指出课程建设需要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
李素霞教授就“智能算法推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讲解。李教授在探讨思政课教师与科研关联的交流中,阐述了全球化、多元化以及新时代对思政教育与研究的影响,提出重视数字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如算法推荐和元宇宙,对思政课教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她提出通过强化主流价值引领、优化算法推荐、设置多元把关和培育主体算法素养等策略,应对挑战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曹群教授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道’‘学’‘术’”为题进行了发言,深入讨论了新时代的学校建设策略,提出要重视教学工作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曹教授分享了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包括理念先行、聚焦课堂和把握关键,指出思政课需守正创新,特别是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重视思政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她指出了教师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分享了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对未来的教学改革和思政课建设表达了积极的展望。
田海舰教授以“把握好‘六大’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几点感悟”为题,给出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切实可行的建议。田教授高度评价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他分享了自己在课题申报和论文写作中的经验,包括选题构思、论证、学习、创新和保持良好心态等关键要素,同时提出要重视学习、交流和创新在科研中的核心地位。
李君教授以“科学教育观视域下培养时代新人的多维考量”为题,探讨了科学教育观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至关重要。李教授指出,教育应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要构建健康的教育法规体系以支持这一目标,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学术交流:碰撞思政新思想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互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思政课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思政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让他们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今后开展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燕京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示,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在探索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课与时俱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燕京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努力构建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新模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前行:展望思政新方向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更为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燕京理工学院及与会各高校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携手推动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稿/阎云龙 丁娟 李垠 袁宇茜 周孟杰
摄影/校办全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