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动态

【集体备课 永远在路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开展第二次集体备课会

2025年2月2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在K1-508教室举办第二次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以“集体备课 永远在路上”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研讨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针对第二专题“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进行深入探讨。会议特别邀请了四名学生代表参与,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课程组对教学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研理念。

袁宇茜老师作为本次备课会的主讲人,围绕“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这一专题,从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她首先从历史背景入手,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强调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袁老师指出,近代中国的磨难不仅体现在外部列强的侵略,更体现在内部社会结构的崩溃与思想文化的冲突。她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分析,提出了“多重磨难与多维抗争”的教学框架,建议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政治和军事层面的抗争,还要注重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抗争,以全面展现近代中国的历史图景。

在袁老师的专题分享后,课程组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刘旺华老师强调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她指出,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的镜鉴。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如何从近代中国的抗争中汲取民族复兴的力量。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意见,提出了引入数字化资源、加强跨学科合作等建议,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

本次备课会特别邀请了四名学生代表参与,他们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建筑学院造价2403班的学生张佩瑶建议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特别是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她还提出,希望教师能够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当代意义,例如如何从近代中国的抗争中汲取应对当前国际挑战的智慧。其他学生代表也提出了增加小组讨论、提供课外阅读资源等建议,为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会议最后,乔思瑶老师对本次备课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对“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这一专题的教学理解,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多方互动,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她强调,集体备课是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课程组将继续坚持“集体备课 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本次集体备课会不仅是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更是一次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创新实践的探索。通过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学生代表的积极参与,会议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会议也体现了课程组对教学质量的持续追求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集体备课 永远在路上”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提醒我们,教学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未来,课程组将继续以集体备课为平台,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培养具有历史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文稿:唐国兰

摄影:唐国兰

审核:乔思瑶 丁娟 端悦丽

责任编辑: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