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备课 永远在路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开展第四次集体备课会
为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深化教师对党史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师的讲授水平,2025年3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在K1-506教室进行了本学期第四次集体备课会,本次备课会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这一主题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伊始,王冲老师分享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深入见解。通过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历程,梳理出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他指出,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结合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时代困境,引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考。随后,刘志老师针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展开讨论。他强调,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历史角度理解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在教学方法上,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党成立前后中国革命在斗争策略、组织形式、群众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在教师们探讨如何展现中国革命新局面时,学生代表们踊跃发言,就如何将党的早期革命实践、理论探索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发表看法。学生代表一致认为,引入革命先辈的故事、红色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实际经历,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与自身生活相联系,从而在课堂中更深刻地体会到革命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在本次集体备课会上,“数智赋能 课改同行”这一议题同样引发了教师们的热烈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将数字智能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也为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们积极分享了各自在数智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思考。有的教师提到,通过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和智能教育软件,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如虚拟历史场景再现、互动式党史知识竞赛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教师指出,数智技术有助于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在党史课程中的知识掌握程度,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此次讨论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也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动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春梅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肯定了教师们的积极投入与深度思考,并表示将以此次备课为契机,持续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打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堂。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智慧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也为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迈向新台阶。
会议现场
文稿:刘志
摄影:刘志
审核:乔思瑶 丁娟 阎云龙
责任编辑: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