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河市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工作坊举办思政课“磨课练兵”活动
3月19日,三河市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丝路教师工作坊“磨课练兵”教学展示活动在燕京理工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三河市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丝路教师工作坊主办,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与燕京理工学院联合承办,旨在通过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结对帮扶机制,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思政课教师及专家代表共同参与,活动通过教学展示、点评指导、交流研讨等环节,共谋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结对帮扶促提升 协同育人启新篇
活动开幕式上,燕京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致辞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阵地。此次“磨课练兵”活动既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结对帮扶的创新尝试。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公办高校代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燕京理工学院形成“公办带民办”的协同机制,三校联动形成了“大手拉小手”的良性互动。未来将持续推进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打造思政课建设共同体,通过跨校合作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教学展示显匠心 精准赋能助成长
在教学展示环节,来自燕京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位入围省青赛的思政课教师围绕不同主题进行教学示范。
乔思瑶老师以“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为课题,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民族意识觉醒的历史背景与历程、表现与特点以及意义与启示。防灾科技学院骨干教师刘胜男对她的展示给予充分肯定,并就“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在逻辑层次上提出了宝贵建议,同时指出要尽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周志芳老师以“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为主题,通过讲述人生价值的含义与构成、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与方法,运用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她的教学展示情感真挚、感染力强,案例新颖,引起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共鸣。防灾科技学院黄萍教授充分肯定其教学设计,并强调“价值引领需与时代精神结合,通过实践案例深化理论认知”。
韩静丽老师则以“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理论与实践、群众与党以及独立自主与借鉴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崇敬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独立自主的坚定信念。她的教学展示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防灾科技学院骨干教师毕丽娜提出“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情景模拟激发思考”,并建议“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课堂互动性,将抽象理论具象化”。
刘玉霜老师围绕“增进人民福祉”展开教学,通过互动讨论深化对增进人民福祉的理解,并通过理论学习提升对增进人民福祉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念的理解。刘老师将思政教育紧密关联学生的认知痛点,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吸收思政教育的精髓,实现了知识与价值观的同步提升。防灾科技学院院长李君教授进行点评,并针对案例选用和启发式问题给出建议。
专家把脉指方向 共建共享谋长远
活动中,三所高校充分发挥结对帮扶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为参赛教师提供系统性支持。教学展示结束后,防灾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君教授以“5+”建设理念作总结性点评建议,5+即“教材+课件+思政课面对面+教学活页+讲义”,强调思政课需多维度协同发力。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公办高校,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燕京理工学院等民办高校开展结对帮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他还表示,防灾科技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平台,加强与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
此次“磨课练兵”活动是三所高校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创新实践,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为民办高校教师成长注入新动能。未来,燕京理工学院将继续加强与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等公办高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共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磨”促教强根基 以“练”赋能育新人
本次“磨课练兵”活动是三河市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生动缩影。通过跨校联动、互学互鉴,不仅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更探索出一条公办与民办高校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径。未来,三所高校将持续深化结对帮扶机制,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育人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贡献“三河智慧”,助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铸魂育人。
会议现场
文稿:周月 丁娟
摄影:周月
审核:黄春梅
责任编辑: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