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 永远在路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第四次集体备课会
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与时代感,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9月24日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在K1-405教室开展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集体备课会,会议由课程组负责人赵见伟老师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备课会上,周月老师首先就“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一节的理论逻辑、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她指出,本节内容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信仰、信念、信心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认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增强对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执着。为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周月老师在此次备课中大胆创新,重点引入了“数字化转型案例研讨”环节。她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的丰富实践案例是阐释理论、印证道理、激发思考的宝贵资源。将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融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的力量,在发展中坚定前行的方向。
备课过程中,与会教师围绕周月老师的教学设计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将数字化转型案例融入本节教学,不仅契合了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关注焦点,更能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感知的巨变,使“信仰、信念、信心”这些宏大主题变得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有效破解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的难题。课程组负责人赵见伟老师在肯定周月老师教学设计的同时也强调,案例的选择和应用需紧扣教学目标,注重思想性、典型性和时效性,避免陷入单纯的技术介绍或现象描述,要始终服务于价值引领的核心任务。
本次备课会气氛活跃,交流深入,不仅深化了教师们对“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凝聚了共识、开阔了思路。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会议现场
文稿:周月
摄影:袁宇茜
审核:赵见伟 周月
责任编辑:周志芳
